56岁辞官,转身公益的14年里,王振耀的工作更忙了。
有人评价他的选择是“下海”,也有人称其为“上岸”,他更愿意总结为“回归”,即回归社会、回归初心。“后半生我想用工作经验和知识,联结起更多的公益资源,完成让世界更美好的理想,这并非易事。”
他主张,“对于即将走向刑场的罪犯,如果他提出要捐款行善,我们也应接纳”。
这是一位谦逊温良的慈善家,他身板挺拔,松弛的眉眼间总是饱含着笑意,威严又可亲。
2005年,时任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的王振耀,见证了“支持发展慈善事业”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。在任期间,他在汶川地震救灾过程中首创“一省帮一重灾县”对口支援模式;推动建立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;参与孤儿津贴、老年人高龄津贴等多项国家基本社会福利制度的设立工作。
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以来,他对公益的研究仍在继续,试图向深挖潜出更多公益与企业共创社会价值的科学路径。
最近刚读完《史记》和《资治通鉴》,他又准备开始写书,计划在未来五到十年搭建起一座支撑中国“善经济”发展的“善知识”体系大厦。
2018年,王振耀曾提出,“世界进入‘善经济’发展阶段,人类文明正进入全面交汇时期”。一年后,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关口,正式开启“善经济”时代,社会价值逐步引领经济价值,“善经济”承担起经济社会转型的重任。
当前,商业加速向“善”聚拢,“善经济”发展现状如何?王振耀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,责任成长“飞跃的20年”已超乎想象,未来需要更多专业力量开拓新知。